五脏六腑的意思 - 五脏六腑的意思解释一下
五脏六腑什么意思?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?
词目
五脏六腑
发音
wǔ zàng liù fǔ
释义
五脏:脾、肺、肾、肝、心;六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。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。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
引用
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...,世所罕有。但有患者,或用药,或用针,或用灸,随手而愈。若患 五脏六腑 之疾,药不能效者,以麻肺汤饮之,令病者如醉死,却用尖刀... 《西游记》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...传不得。”悟空道:“我也头圆顶天,足方履地,一般有九窍四肢, 五脏六腑 ,何以比人不同?”祖师道:“你虽然像人,却比人少腮。”... 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三十二回 晏蛾儿逾墙殉节 ...眼目如镜,暗中能见鬼物,虽人在隔墙,亦能见之,以此视人病症, 五脏六腑 ,无不洞烛,特以诊脉为名耳。古时有个扁鹊,与轩辕黄帝同... 《喻世明言》第十八卷 杨八老越国奇逢 ...名俊,钱塘人氏。年十六岁时,梦见玉帝遣天神传命割开其腹,换去 五脏六腑 ,醒来犹觉腹痛。从幼失学,未曾知书,自此忽然开悟,无书... 《食疗本草》卷上 ...椿〈温〉(一)动风,熏十二经脉、 五脏六腑 。多食令人神不清,血气微。〔嘉〕(二)又... 《食疗本草》卷下 ...嘉·证〕(四)北人炊之于瓮中,水浸令酸,食之暖 五脏六腑 之气。〔嘉·证〕(五)久陈者,蒸作饭,和... 《醒世恒言》第十五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...?从实招来,免受刑罚。”静真、空照自己罪犯已重,心慌胆怯,那 五脏六腑 犹如一团乱麻,没有个头绪。这时见知县不问赫大卿的事情,... 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十卷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...一刀,直剖到脐下。将匕首衔在口中,双手拍开,把 五脏六腑 ,抠将出来,血沥沥提在手中,向灯下照看道:“咱只道这狗... 《金楼子》卷四·立言篇九上 ...“今日浴佳耶?”曰:“佳。”长沮曰:“浴须浴其内,然后其表。 五脏六腑 ,尚有未洁,四支八体,何为者耶?夫浴者,将使表里洁也。... 《脉经》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 ...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,独取寸口,以决 五脏六腑 死生吉凶之候者,何谓也?然:寸... 《脉经》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《脉经》辨三部九候脉证 ...气之原。所谓生气之原者,非谓十二经之根本也,谓肾间动气也。此 五脏六腑 之本,十二经之根,呼吸之门,三焦之原,一名守邪之神也。... 《黄庭内景经》简介 ...神,皆身中之内景名字。”景。实即象。内景又作“内境”,即身内 五脏六腑 之脏象。本书继承《太平经》和《老子河上公章句》五脏有神... 《素问》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...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于胃以养五脏气,气口亦太阴也,是以 五脏六腑 之气味,皆出于胃,变见于气口。故五气入鼻,藏于心肺,心... 《素问》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...也,其脉贯胃,属脾,络溢,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。阳明者表也, 五脏六腑 之海也,亦为之行气于三阳。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,故... 《素问》热论篇第三十一 ...之。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,故烦满而囊缩。三阴三阳, 五脏六腑 皆受病,荣卫不行,五脏不通,则死矣。其不两感...
人的五脏六腑是那些?
五脏:心肝脾肺肾 六腑:胆 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
五脏
(一)心(附心包)
1、主血脉 主,有主宰、主管的意思。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,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。心主血脉,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,以营养全身的功能。正如《素问.五脏生成篇》所说:“诸血者,皆属于心。”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,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。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,两者密切相关,互相依存。如果心血衰少,血脉空虚,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。因此,心气旺盛,心血充盈,血运正常,则脉搏匀称,和缓有力,面色红润光泽。
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,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脏机能正常与否;同时,心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,因而可在脉搏上表现出来。如心气不足,心血亏虚,则面色苍白无华,脉搏细弱无力,心气虚衰,血行不畅,导致心血痹阻,可见面色暗灰或青紫,脉搏节律不整等。
2、主神明 神明,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。中医学将其归属于五脏,但主要归属于心,认为心对神明起主宰作用,心的这一功能正常,就表现为神识清晰,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。如果心有病变,就可出现心悸、心烦、失眠、多梦等,“心神不宁”的症状;严重时可有痴呆、谵妄、神志不清、昏迷等“心神失常”的症状。
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,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,因此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。如《灵枢.本神》说:“心藏脉,脉舍神。”《灵枢.营卫生会》说:“血者,神气也。”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时,常可导致心神的病变;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时,亦可导致血脉的病变。
正因为心主血脉,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,以维持正常机能,同时又主神明, 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,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,能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,故而有心为“五脏六腑之大主”之称(《灵枢.邪客》)。若心的功能失常,其他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,甚至危及生命。
3、开窍于舌 开窍,是指内脏与体表五官九窍的特定联系。心与舌在经络上有脉络相通,心的气血上荣于舌,以维持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等生理功能。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,常可从舌上反映出来。正常人的舌质淡红润泽,舌体柔软灵活,味觉灵敏,语言流利。如果心血不足,则舌质淡白;心火上炎,舌尖红或舌体糜烂;心血痹阻,舌质紫暗。心的严重病变,如热邪扰心或痰迷心窍,影响心神,可出现舌强、语謇等。
附心包
心包又称心包络,在解剖方面是指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,属心的外围组织,有保护心脏的作用。所以,外来病邪侵袭于心,心包首当其冲,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脏,发生生命危险。因此,临床上把高热引起的神昏、谵语等症状,称为“邪入心包”实际上这是属于心的病变,两者的辨证基本是一致的。
(二)肝
1、主藏血 肝藏血,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。人体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,是随其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着的。人在休息和睡眠时,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,多余血液即归藏于肝;人体活动时血液需要量增加,肝脏即调节供给之。所以唐代王冰说:“肝血,心行之,人动则血运于诸经,人静则血归于肝脏。” (《素问.五藏生成篇》“故人卧血归于肝”的注释)由于肝脏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用,故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,都与肝有密切关系。当肝藏血功能障碍时,可出现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肢麻、筋挛、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;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,如咯血、呕血、月经过多等症。
2、主疏泄 疏泄有疏通、舒畅的意思。肝主疏泄,是指肝气有舒展、升发的生理特性,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节。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,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,使气机调畅,则精神舒畅;而人的精神情志舒畅,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,使气血流通。若肝失疏泄,就易引起情志等方面异常,属于肝气郁结、气机不畅的,可见情志不舒、心情抑郁、两胁胀痛等症;属于肝气偏亢、升泄太过的, 称之为“肝阳”“肝火”,可见性情急燥易怒、面目发红、头晕耳鸣等症。这是肝脏功能对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的一面。另一方面,外界的精神刺激,尤其是持久过度郁怒,又易导致肝的疏泄失司,而出现肝气郁结、气机不调等病理变化,故《素问.阴阳应象大论》有“怒伤肝”的说法。
关于协助消化方面;消化职能主要由脾胃来担当,但肝的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可以调畅气机,推动脾胃之气的升降,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,因此,肝主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。如果肝气郁结,失于正常疏泄,除见两胁胀痛外,可出现嗳气呃逆、脘腹胀痛、大便失调、食欲不振等消化失常症状,称之为“肝脾(胃)不调”。 若影响到胆汁的分泌和排泄,还可见口苦、恶心呕吐、黄疸等症。
此外,妇女月经的正常与,与肝疏泄功能个关系也很密切。肝气条达,则月经通调,周期、经量正常。如肝失疏泄,气机郁结,可发生月经不调,见经行先后无定期,经量或多少,乳房、小腹胀痛,胸闷胁痛等症。
肝藏血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,只有肝气的调畅,才能使肝脏很好地调节血量:否则,肝失疏泄,往往会影响到肝的藏血,导致一系列病理现象。另一方面,肝藏血充足,能使肝气有制而不致过亢,从而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。
3、主筋 筋即筋膜,附着骨而聚于关节,是一种联结关节、肌肉的组织。由于筋和肌肉的收缩和驰张,使关节运动自如。肝主筋,是说全身的筋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、筋得其养,则运动有力而灵活。如果肝的阴血不足,筋失濡养,就会出现筋脉拘急、肢体麻木、关节运动不利等症。若发生四肢抽搐、牙关紧闭、肢体强直等症,则称为“肝风”。此外,指(趾)甲为筋的延伸,其营养来源与筋相同,故称“爪为筋之余”。从爪甲的色泽,形态变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。
4、开窍于目 眼为视觉器官,肝的经脉和它相联系。目之所以产生视觉功能,是来源于肝经气血的濡养,因此它直接反映肝的功能状况。若肝的阴血不足,就会产生两目干涩、视物模糊或夜盲;肝火上炎,可见目赤肿痛;肝风内动,可见目睛上吊、目斜视等。
(三)脾
1、主运化 运化,是消化和运输的意思。脾主运化,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,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。
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后,经脾进一步消化,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,再向上转输于心、肺,通过心肺的作用而布散全身,以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。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,将机体所需之水液,上输于肺,敷布全身,以滋养需濡润各组织器官,并把代谢后多余水液,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,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,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。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不良,就会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、便溏、泄泻以及营养不良等症;当影响到水液的吸收和输布时,又可产生痰饮、水肿等水湿潴瘤在疾患。反之,湿邪盛又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,所以《素问.宣明五气篇》说:“脾恶湿。”
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方面的作用,都是通过上输于肺来完成,所谓“脾气主升”或“脾主升清”,就是对脾的这种生理功能特点的概括。如果脾气不升,甚或下陷,则可引起久泄脱肛、内脏下垂等病证。
2、主统血 统 是统摄、控制的意思。脾统血,是指脾有统摄血液,使其循行常道,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。这是脾气作用的一个方面。因此,脾气旺盛,则血有所统制而能正常运行;若脾气虚而不能统血,则血离脉道而出现出血的证候。因脾气是主升的,脾气不足以致气虚下陷而不能摄血,故以下部出血为多,如长期便血、妇女月经过多等,这叫做“脾不统血”或“气不摄血”。
3、主肌肉 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。因此,凡脾气健旺,运化功能正常,营养充足,则肌肉丰满壮实,四肢活动有力:反之,脾病营养不足,肌肉就消瘦、萎软,四肢倦怠无力,甚至痿废不用。由于人体的主要运动是四肢的活动,而四肢的活动,除与筋、骨关联外, 主要依靠肌肉的伸缩运动,所以又有“脾主四肢”的说法。
4、开窍于口 脾开窍于口,主要体现在食欲和口味等方面,反映了脾的功能状况。脾主运化,脾运强健,则食欲旺盛,口味正常; 脾失健运,则食欲不振,口味异常,常有口淡、口腻、口甜等异常感觉。此外,唇为脾的外候,口唇色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功能强弱的情况。
(四)肺
1、主气,司宣肃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,包括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。其活动形式可概括为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。
肺主一身之气,是说肺主气的功能。对于全身的气机有主帅作用。肺接受从脾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后,和肺吸入的清气结合,再经肺气的宣发作用而充养全身,以维持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,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。所以《素问.五藏生成篇》说:“诸气者,皆属于肺。
肺主呼吸之气,是说肺行使呼吸功能,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,吸入自然界的清气,呼出体内的浊气,吐故纳新,调节气的升降出入,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。肺的这一功能,是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的体现。
肺的宣发与肃降,是肺的气机升降运动的两个方面,也即肺主气的生理活动形式。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,肺的宣发功能正常,肺气有宣有肃,宣降结合,使气体正常出入,气道通畅,呼吸调匀。如果肺功能障碍,宣降失常,就会引起“肺气不宣”、“肺失肃降”的病理变化,出现咳嗽、胸闷、气喘等症状。若肺气不足,则可出现呼吸无力、气短、语声低怯、体倦乏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。
2、通调水道 通,即疏通;乃调节之意。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亦起一定调节作用,称之为“通调水道”。此与肺气的宣肃作用联结在一起的。由于肺气的宣散,使水液敷布到全身,特别是到皮肤,从汗孔排泄;通过肺气的肃降,使水液下输到肾转化为尿经膀胱而排出。如果肺失通调,就可导致水液潴瘤体内,发生水肿、尿少等证候。
3、主皮毛 皮肤(包括汗腺、毫毛等附属器)统称皮毛,为一身之表,具有防卸保护和调节体温暖肌肤,润泽皮毛,调节汗孔开合。如果肺气虚弱,不能很好地宣散来卫气,输津于皮毛,可出现皮毛憔悴、多汗、易于感冒等病证。
4、开窍于鼻 鼻是肺脏呼吸气出入的通道,故称鼻为肺之窍。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主要依靠肺气的作用。正常情况下,肺气通利,则鼻道通畅,嗅觉正常。正由于鼻内联于肺,所以鼻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道路,因而外邪袭肺,多自口鼻而入。肺的病变,也多见鼻的证候,如鼻塞、流涕、嗅觉减退;肺热壅盛时还可见鼻翼煽动等症。
(五)肾(附命门)
1、藏精 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,藏之于肾。其来源有二: 一是与生俱来,禀受于父母的,为“先天之精”;一是饮食营养物质所化生,为“后天之精”,具滋养全身器官组织的作用。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互相依存,互相促进的。出生之前,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;即生之后,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充养和培育,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。二者结合,贮藏于肾,供给人体生长、发育和生殖的需要。精能化气,气能生精,充满生机活力。人从幼年开始,肾中精气逐渐成长,有齿更、发长等生理变化;发育到青春期,肾的精气开始旺盛,因而女子有月经来潮,男子有精液排泄,性机能趋向成熟;以后随着肾中精气充盛,身体发育健全,生殖能力加强。但在进入老年以后,肾的精气逐渐衰少,性机能就随之减退,以至消失,形体也渐衰老。所以,肾有推动人体生长、发育、促进性机能成熟的作用。如果肾的精气不足,就会影响到机体的生长发育,在小儿表现为生长迟缓、智力不全,成人则为早衰和生殖功能的障碍等。
肾的精气,是产生肾阴、肾阳的物质基础。肾阴是人体液的根本,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。因此肾阴又叫“元阴”、“真阴”;肾阳又叫“元阳”、“真阳”。肾阴和肾阳对全身组织器官起到滋润、温养的作用。肾阴与肾阳之间被此制约,互为依存,维持阴阳的相对平衡,对于全身阴阳的平衡协调重要作用。所以中医很重视肾的生理作用,称之为“先天之本”。肾阴与肾阳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,即可引起肾阴或肾阳虚衰的病理变化,前者是以阴虚而生热象,后者是以阳虚而生寒象为其特点。肾阴与肾阳在病变过程中也常互相影响,阴损及阳,阳损及阴,从而形成肾之阴阳两虚的证候。
2、主水 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,对于调节和控制体内水液的输布以及废液的排泄起重要作用,故称肾为水脏。正常情况下,水液经过肾脏,其中清者存留于体内,浊者成为尿液,向下输入膀胱排出体外。其整个过程,叫做“气化”(指一系列的生化代谢过程)。上述作用是肾阳、肾气蒸腾气化的结果,对于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。因此,肾阳不足,气化失常,就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却平衡协调,可发生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;若肾气虚弱,气不化水,可发生小便清长、尿量增多的病证。
3、主骨、生髓、通脑 肾藏精,精能生髓,包括脊髓和骨髓。 脊髓上通于脑,以充脑髓; 所以有“肾生骨髓”、“肾主骨”之说。因而肾精不足,则骨髓脑髓充满,人就精力充沛,耳聪目明,骨骼坚实,动作灵巧。如果肾精不足,则脑髓不充,骨髓空虚,可出现脑转耳鸣、健忘失聪、骨弱无力,小儿囟门迟闭、智力发育不全等症。另外,还有“齿为骨之余”的说法,意即牙齿松动、早期脱落,主要是肾中精气不足之故。头发的荣枯,也与肾脏的精气盛衰有关。
4、主纳气 肾主纳气,是指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。呼吸虽为肺所主,但肺吸入之气,须下纳于肾,而为一身之用。所以,正常的呼吸是由肺肾之间配合协调的结果。肾气充足,摄纳正常,则呼吸深长、调匀;肾气不足,摄纳无权,就会出现呼吸表浅,动辄气喘等症,这叫做“肾不纳气”。
5、开窍于耳 肾的精气上通耳窍,耳的听觉与肾脏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。肾精气充沛, 则听觉灵敏;如果肾的精气不足,常引起耳鸣、听力减退等。故临床上一般属于虚证的耳鸣、耳聋常责之于肾。
6、司二便 尿液的形成是肾脏气化作用的结果,其贮藏和排泄虽与膀胱有关,但依靠肾来控制。此外,大便的调控也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。因此,肾脏虚弱,气化失常时可出现尿频、遗尿、尿失禁或尿少、尿闭,以及大便虚闭或滑脱不禁等症。
附:命门
关于命门的部位和功能,历来颇多争论。一般认为命门之中有火,即命门之火,简称命火,实即肾阳。临床命门火衰与肾阳虚弱很难截然分开,而补命火药物就是补肾阳药物。因此,可以认为命门与肾阳基本相同而之所以称“命门”,无非是强调肾中阳气的重要性而已。
二、六腑(附奇恒之腑)
(一)胆
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,以帮助饮食的消化。胆汁来源于肝脏,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,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。如果肝胆失于疏泄, 可引起胆汁分泌与排泄失常,影响脾胃的消化, 出现胁下胀满疼痛、口苦、呕吐苦水、食欲不振、腹胀、便溏,甚至胆汁外溢肌肤引起黄疸等症 状。
(二)胃
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,进行初步的消化。这种功能可归结为“受纳”和“腐熟”水谷两方面,也即胃接受、容纳通过口腔食管进入的饮食物,在胃内初步消化后,向下转送到小肠,进一步消化吸收。所以,未气下降为顺,这是胃的功能特性。如果胃病失于通降,饮食物及残渣不能下行,就会出现胃脘胀痛、大便秘结等症;胃气不降,反而上逆,则可引起恶心、呕吐、呃逆、嗳气等症。
(三)小肠
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,体现为“受盛化物”、“泌别清浊”,也即小肠接受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饮食物,进一步消化,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,残渣送入大肠。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方面的“清浊不分”,而见大小便的异常,如肠鸣、腹痛、腹泻、尿少、小便不利等。不过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,一般把它概括在脾主运化功能之中,因此,上述部分证候常为脾病表现。
(四)大肠
大肠的生理功能是转导糟粕,排泄粪便。由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饮食残渣下移到大肠后,被进一步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,并形成粪便,从肛门排出体外。所以大肠的病变主要是转导失司,多为腹泻或便秘等大便异常的表现。
(五)膀胱
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。在肾的作用下,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料下注入膀胱,贮存到一定数量时排出体外。膀胱的这一生理过程也称之为“气化”。因此,如果膀胱气化不利,就会发生小便不利,甚至尿闭等;膀胱不能约束、控制小便时,又可出现尿频、尿多、甚至尿失禁等症。
(六)三焦
三焦是上、中、下焦的总称。对于三焦的认识,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。一般认为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器官,而是概括了主要脏腑的部分功能。
从三焦的部位和有关脏腑及其功能来说,上焦指横膈以上胸腔部位,包括心、肺两个脏器,概括了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,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位,包括脾、胃等脏器,概括了消化吸收、化生血液的功能;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位,包括肾、膀胱等脏器,概括了分清泌浊、排泄小便的功能。
五藏六府到底是些什么?
五藏六府 (wǔ zàng liù fǔ) 解释:指体内全部器官。五藏: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肾。六府:大肠、小肠、胃、胆、膀胱、三焦。亦作“五脏六腑”。 出处: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达郁》:“凡人三百六十节,九窃,五藏六府。” 示例:清·俞樾《茶香室丛钞·长沮桀溺语》:“~,尚有未洁。”
五脏六腑的意思是什么?
五脏六腑,汉语成语,拼音是wǔ zàng liù fǔ,然而部分朋友就想知道,究竟五脏六腑的意思是什么呢?
五脏六腑的意思是什么
1、意思是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。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
2、出处:《吕氏春秋·达郁》:“凡人三百六十节、九窍、五脏六腑。”
3、用法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内心。
4、近义词:骨子里面、五藏六府。
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五脏六腑的意思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了。
五脏六腑的拼音和意思
问题一:五脏六腑指拼音 五脏六腑
【拼音】:wǔ zàng liù fǔ
【解释】:五脏:脾、肺、肾、肝、心;六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。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。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
【出处】:《吕氏春秋达郁》:“凡人三百六十节、九窍、五脏六腑。”
【示例】:牛先生乍到这里,实际情况还不清楚。住久了,~里的毛病你就看清啦。
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个卷第二十八章
【近义词】:骨子里面、五藏六府
【语法】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内心
问题二:五脏六腑指的拼音 五脏六腑
【拼音】:wǔ zàng liù fǔ
【解释】:五脏:脾、肺、肾、肝、心;六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。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。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
【出处】:《吕氏春秋达郁》:“凡人三百六十节、九窍、五脏六腑。”
问题三:五脏六腑的腑读音 [读音][wǔ zàng liù fǔ]
[解释]五脏:脾、肺、肾、肝、心;六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。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。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
[出处]宋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:“每坐常闭目内视;存见五脏六腑;久久自得;分明了了。”
[例句]1. 住久了,他~里的毛病就都显露了出来。
[近义]骨子里面五藏六府
问题四:五脏六腑是什么意思 五脏六腑释义:
五脏:脾、肺、肾、肝、心;六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。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。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
来自百度汉语|报错
五脏六腑_百度汉语
[拼音] [wǔ zàng liù fǔ]
[出处] 宋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:“每坐常闭目内视;存见五脏六腑;久久自得;分明了了。”
问题五:五脏六腑的成语解释 【成语】: 五脏六腑【拼音】: wǔ zàng liù fǔ【解释】: 五脏:脾、肺、肾、肝、心;六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。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。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
问题六:五脏六腑是不是词语 是的!
【成语】: 五脏六腑
【拼音】: wǔ zàng liù fǔ
【解释】: 五脏:脾、肺、肾、肝、心;六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。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。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
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,有问题可以追问。
满意请及时采纳,谢谢!
问题七:脏腑的拼音是什么 拼音: [zàng fǔ]
[释义] 中医总称人体内部的器官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为五脏,胃、胆、三焦、膀胱、大肠、小肠为六腑。 唐 韩愈 《<张中丞传>后序》:“人之将死,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。” 清 蒋士铨 《临川梦改梦》:“北地雪高冰厚,食炕餐煤,粪灰填于耳鼻,沟秽中于脏腑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○五回:“从次日起,他们便如法泡制起来,无非是寒热兼施,攻补并进,拿着 苟才 的脏腑,做他药石的战场。”
问题八:五脏六腑是不是成语 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
[释义] 五脏:脾、肺、肾、肝、心;六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。人体内的各种器官。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
[语出] 宋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:“每坐常闭目内视;存见五脏六腑;久久自得;分明了了。”
[正音] 脏;不能读作“zān馈薄
[辨形] 腑;不能写作“府”。
[近义] 骨子里面
[用法] 可用来指人的内心;也可用来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[结构] 联合式。
[例句]
问题九:五脏六腑是成语吗 是
五脏六腑_成语解释
【拼音】:wǔ zàng liù fǔ
【释义】:五脏:脾、肺、肾、肝、心;六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、胆。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。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。
【出处】:《吕氏春秋达郁》:“凡人三百六十节、九窍、五脏六腑。”
【例句】:牛先生乍到这里,实际情况还不清楚。住久了,~里的毛病你就看清啦。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个卷第二十八章
五藏六府成语解释
【成语原文】:五藏六府
【标准发音】:wǔ cáng liù fǔ
【繁体写法】:五藏六府
【五藏六府是什么意思】:亦作“五脏六腑”。指体内全部器官。五藏: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肾。六府:大肠、小肠、胃、胆、膀胱、三焦。
【五藏六府成语接龙】:拔十失五 → 五藏六府 → 无龙龙了
【用法分析】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【读音预警】:注意多音字:藏 ① cáng 矿藏;② zàng 宝藏。
【出处说明】: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达郁》:“凡人三百六十节,九窃,五藏六府。”
【对应近义词】:五脏六腑
【五藏六府的造句示例】:
清·俞樾《茶香室丛钞·长沮桀溺语》:“五藏六府,尚有未洁。”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maplefood.cn/news/2602.html